古式红木家具曾走俏东南亚

时间:2024-05-03 21:11:20 编辑: 来源:

进入20世纪,古式出国的红木人迅速增多,主要目的家具地为南洋诸国。乔迁海外的曾走人多从事贸易、手工业等,俏东其中木匠尤为吃香,南亚上世纪40年代新加坡的古式木器行业几乎被江西人“承包”。早期华侨凭借勤劳和智慧在异国他乡闯出了一片天,红木为子孙后代树立了榜样。家具

1840年后南昌陆续有人出国

据南昌市侨联副主席陈铭介绍,曾走1840年后,俏东南昌地区有些木匠、南亚漆匠、古式泥瓦匠移居新加坡,红木或打工,家具或以捕鱼和种菜为业。这批人,被认为是最早从南昌走出去的华侨。

进入20世纪,南昌人迎来出国高潮,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历史时期:一是辛亥革命前后,南昌的一些有志爱国学生目睹军阀割据,战乱不休,满怀忧国忧民之情,纷纷出国留学谋求救国救民真理;二是20年代至40年代初,国内战乱不断,国外日寇入侵,百姓只好背井离乡,谋生异国;三是解放战争前夕,南昌的一些人移居海外;四是1949年后,有一些南昌人出国继承家产和留学深造,还有少部分归侨再度出国。

长年在海上奔波  遇上打劫血本无归

今年80岁的市民范荣来是新加坡归侨,他的父亲范茂生于上世纪20年代下南洋。“父亲家境贫寒,他听说新加坡打工挣的钱多,便和几个老乡一同前往。当时他拿出所有积蓄还不够买一张船票,不得不四处借钱,最后总算凑齐了路费。”范荣来告诉记者,到达新加坡以后,范茂生以做木匠为生,他为当地人打家具、做木器,夜以继日赶工挣钱。“当时新加坡人口中华侨占很大比例,但来自各地的华侨说的都是方言,我父亲刚去时几乎听不懂别人说话。后来靠比划和写字,他渐渐能与别人交流了。”范荣来说。

家住站前西路的付陵秀是在印度尼西亚出生的,她的祖父上世纪30年代下南洋。她告诉记者,祖父带着她父亲在印度尼西亚做皮货和眼镜生意,长年在海上奔波,辗转在印尼诸岛之间,“苦累自不必说,有时还会遭遇打劫。土人蒙着脸从路边跳出来,用刀抵着我爷爷和我爸爸,爷爷他们只得无奈地交出财物,几个月的辛劳成果瞬间化为乌有。”

新加坡木器业曾被江西人“承包”

上世纪初,南洋的木匠行业生意清淡,后来,由于南昌古式红木家具在东南亚各国逐渐受到欢迎,华侨木器行业开始有起色,生意越来越好,南昌古式红木家具在马来西亚、泰国、印度尼西亚等国市场上形成了跨国联营网络。

民国初年,进贤县泉岭乡长岗后庄村的木匠晏德顺、齐长水、吴龙海、吴荣吉、吴凤海、吴保德等因家庭生活困难,结伴去往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印度尼西亚等地,后来很多人的事业发展得红红火火。1926年,吴凤海被马来西亚吉隆坡惠芳木器有限公司聘任为调度员,负责该公司木制家具生产,不久后,他又与朋友一起在槟城开设了木制家具有限公司。上世纪30年代,南昌地区侨居东南亚各国的木匠达30多人,进入鼎盛时期。为了巩固和发展具有南昌特色的木器业,一些人返回故乡携家眷出国。1926年,吴龙海专程回国携妻徐荷花去印度尼西亚,后又迁居新加坡,徐荷花也因此成为进贤县最早出国的女性之一。据介绍,上世纪40年代,新加坡活跃着南昌、丰城等地的木匠,木器行业几乎被江西人“承包”,从业者达300人。

“华侨精神就是爱国与勤奋”

付陵秀在印度尼西亚长到7岁,1948年随父母回国。“虽然在国外生活已经非常稳定,但是父母十分思念家乡,也认为家乡更有安全感,所以决定回国定居。”付陵秀说,临回国前,一家人在印度尼西亚的照相馆照了一张大合影,以铭记这个三代人生活了十几年的地方。

像付陵秀一家这样因为思乡而回国的华侨不在少数。据陈铭介绍,1930年至1949年间,共有来自印度尼西亚、泰国、越南、美国、古巴等13个国家共115人先后回到南昌,其中印度尼西亚归侨居多。新中国成立后,更多华侨回归祖国,参与到建设南昌的各项事业中去。“这些华侨中有相当一部分祖籍地不是江西,但他们也来到江西,为红土地的发展奉献青春和力量。”陈铭说。

从南昌出现最早一批下南洋的华侨开始,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了。100多年间,一代又一代人出国打拼,用汗水和智慧创造着未来。范荣来说,南昌华侨最大的特点就是勤奋、能吃苦,不放过每一个机会。付陵秀则说:“华侨精神就是爱国与勤奋,这种精神激励着子孙后代更加努力拼搏。” (陈雪聪/编辑)

搜索关键词: